![]() |
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CCSBT) |
||||||||||||||||||
---|---|---|---|---|---|---|---|---|---|---|---|---|---|---|---|---|---|---|---|
成立依據 | 1993年5月10日於澳洲坎培拉簽署之南方黑鮪保育公約 | ||||||||||||||||||
成立時間 | 1994年5月20日 | ||||||||||||||||||
管理水域 | 南方黑鮪洄游海域 | ||||||||||||||||||
管理魚種 | 南方黑鮪 | ||||||||||||||||||
總部所在地 | 澳洲坎培拉 | ||||||||||||||||||
締約國資格 | 南方黑鮪漁獲國或南方黑鮪游經其專屬經濟區或漁業區之沿岸國 | ||||||||||||||||||
締約國 | 日本、紐西蘭、澳洲、韓國、印尼、南非、我國及歐盟等8國為延伸委員會會員;日本、紐西蘭、澳洲、韓國、印尼、南非等6國為委員會會員 | ||||||||||||||||||
合作非會員國 | 無 | ||||||||||||||||||
網址 | https://www.ccsbt.org/en | ||||||||||||||||||
簡介 | 成立宗旨為「經由適當的管理,確保南方黑鮪保育與最適利用」。為此,CCSBT 有責任蒐集並保存與南方黑鮪及其生態相關系群之科學資訊、統計資料,以及有關南方黑鮪之相關法律、規章、行政措施及其他任何有關南方黑鮪之資訊。為保育、管理及最適利用南方黑鮪資源,每年會訂定其總可捕獲量及各會員國之配額。 除設有秘書處外,另依公約規定,CCSBT亦設立科學次委員會,專門處理南方黑鮪資源研究相關事項。另亦設有「生態相關物種工作小組」、「常設財務暨行政次委員會」以及「紀律次委員會」,協助秘書處處理有關事宜 。 |
||||||||||||||||||
我國參與情形 | 為爭取我國之加入,CCSBT於2001年4月20日通過「創設延伸委員會及延伸科學委員會之決議」。稍後我國於2002年8月30日時,遂依據該決議及透過換文(Exchange of Letters)之方式,以「臺灣漁捕實體(Fishing Entity of Taiwan)」身分正式成為CCSBT延伸委員會之會員。 | ||||||||||||||||||
CCSBT相關文書 | 南方黑鮪保育公約 [English] | ||||||||||||||||||
1998年通過之「行動計畫」內容 | |||||||||||||||||||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Commission | |||||||||||||||||||
Financial Regulation | |||||||||||||||||||
Terms of Reference for Subsidiary Bodies | |||||||||||||||||||
CCSBT 歷年建決議案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聯合國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
|||||||||||||||
---|---|---|---|---|---|---|---|---|---|---|---|---|---|---|---|---|
成立依據 | 1943年由44個國家發起成立糧食及農業之永久機構,並於1945年召開第一屆FAO會議 | |||||||||||||||
成立時間 | 1945年10月16日 | |||||||||||||||
總部所在地 | 義大利羅馬 | |||||||||||||||
加入成為會員之資格 | 聯合國之會員 | |||||||||||||||
會員 | FAO共有197個會員,其中包括194個國家、1個組織(歐盟)及2個準會員(法羅群島和托克勞)。 | |||||||||||||||
網址 | http://www.fao.org/ | |||||||||||||||
簡介 | FAO是聯合國體制下最大的專門機構,負責世界糧食及農業政策,包括漁業和水產養殖。FAO由其會員所組成的大會管理,每兩年召開會議一次,決定組織之政策、核准預算及向會員與國際組織提出有關達成FAO宗旨的建議。 FAO設有「漁業委員會」(COFI),係一討論及審議全球重大漁業和水產養殖政策與課題之政府間論壇,不少國際漁業協定及不具拘束性的國際文件均由COFI通過交由FAO大會採納。COFI僅開放給FAO會員參加,非會員可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相關會議之討論,但無表決權。 |
|||||||||||||||
我國參與情形 | 我國雖為聯合國之創始會員國,但自1972年起退出聯合國後即無法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包括FAO)所主導之各項會議、機制、公約及活動。然COFI所討論及通過之國際文件,通常影響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對相關議題之討論,並為各國採行與落實,影響全球漁業管理與發展至鉅,為掌握前開議題之發展與討論趨勢,我國係以非政府組織身份申請與會討論或以專家身份受邀參加會議。近年由於FAO改變政策,我國無法派員赴FAO總部與會,僅能透過間接方式掌握有關進展。 | |||||||||||||||
重要的國際漁業文書 | 準則/協定/宣言 | |||||||||||||||
負責任漁業行為準則 [English] | ||||||||||||||||
促進公海漁船遵守國際保育與管理措施協定 [English] | ||||||||||||||||
執行責任制漁業行為準則之羅馬宣言 [English] | ||||||||||||||||
FAO有關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無報告和不受規範漁撈之港口國措施協定 [English] | ||||||||||||||||
行動計畫 | ||||||||||||||||
降低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 [English] | ||||||||||||||||
保育與管理鯊魚之國際行動計畫 [English] | ||||||||||||||||
漁捕能力管理國際行動計畫 [English] | ||||||||||||||||
關於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無報告和不受規範漁撈的國際行動計畫 [English] | ||||||||||||||||
指導方針 | ||||||||||||||||
其他 | ||||||||||||||||
捕撈漁業及物種引進之預防手段 [English] | ||||||||||||||||
2025年召開之相關會議 |
|
太平洋島國論壇漁業局 Pacific Islands Forum Fisheries Agency(FFA) |
||||||||||||||||||||||
---|---|---|---|---|---|---|---|---|---|---|---|---|---|---|---|---|---|---|---|---|---|---|
成立時間 | 1979年 | |||||||||||||||||||||
水域 | 中西太平洋 | |||||||||||||||||||||
魚種 | 鮪類 | |||||||||||||||||||||
機能 | 提供會員有關鮪類資源和參與區域性鮪類管理決策的專業技術協助和其他援助,並促進區域合作以永續利用沿海漁業資源,進而創造並享有最大的長期社會經濟利益。 | |||||||||||||||||||||
加入資格 | 將考量以下因素:須為國家或託管領地、須在南太平洋區域內、須支持FFA公約的目的、須有能力達成FFA公約的義務並提供成效保證、須提供其他FFC所需資訊、須提供尋求加入之理由。 | |||||||||||||||||||||
成員(國家或領地) | 澳洲、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斐濟、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諾魯、紐西蘭、紐埃、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托克勞、東加、吐瓦魯、萬那杜等17個成員。 | |||||||||||||||||||||
所在地 | 索羅門群島 荷尼阿拉(Honiara) | |||||||||||||||||||||
網址 | https://www.ffa.int | |||||||||||||||||||||
簡介 | 南太平洋論壇漁業局成立於1979年(後改稱太平洋島國論壇漁業局),其成立主要是應會員國要求在漁業議題上促進彼此間合作,以使區域內海洋生物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利益。南太平洋論壇漁業委員會(FFC)係依FFA公約設立,為該組織管理主體,並依執掌成立秘書處負責處理相關行政業務,17個會員國依公約派代表參加FFC,公約中明定將FFA總部設於索羅門群島首府荷尼阿拉,FFA與索國政府簽有協議給予FFA人員外交地位。 | |||||||||||||||||||||
通過之漁業文件 | 南太平洋論壇漁業局公約 [English] | |||||||||||||||||||||
1977年南太平洋論壇委員會外國漁船入漁最低合作條件 [English] | ||||||||||||||||||||||
南太平洋漁業監測與執法之合作條約--尼威條約 [English]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 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IATTC) |
|||||||||||||||||||||||||||||||||||||||
---|---|---|---|---|---|---|---|---|---|---|---|---|---|---|---|---|---|---|---|---|---|---|---|---|---|---|---|---|---|---|---|---|---|---|---|---|---|---|---|---|
成立依據 | 「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之成立公約」(1949年公約)及「強化依1949年美利堅合眾國與哥斯大黎加共和國間公約成立之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之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公約」(安地瓜公約) | |||||||||||||||||||||||||||||||||||||||
成立時間 | 1949年 | |||||||||||||||||||||||||||||||||||||||
管理水域 | 包含由北、中及南美洲海岸包含由北、中及南美洲海岸線與以下之線所環繞之太平洋海域: 1. 北緯50度線從北美洲海岸線至西經150度線交叉點; 2. 西經150度線與南緯50度線交叉點; 3. 南緯50度線與南美洲海岸線交叉點。 |
|||||||||||||||||||||||||||||||||||||||
管理魚種 | 鮪類及類鮪類 | |||||||||||||||||||||||||||||||||||||||
總部所在地 |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郡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1) 符合安地瓜公約第二十七條規定者,亦即
(3) 依締約方之決定為根據經邀請加入者。 |
|||||||||||||||||||||||||||||||||||||||
締約方 | 貝里斯、加拿大、中國、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歐盟、法國、瓜地馬拉、日本、吉里巴斯、南韓、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祕魯、美國 | |||||||||||||||||||||||||||||||||||||||
會員國 | 哥倫比亞、厄瓜多、我國、萬那杜、委內瑞拉 | |||||||||||||||||||||||||||||||||||||||
合作非會員 | 玻利維亞、宏都拉斯、賴比瑞亞、印尼及智利 | |||||||||||||||||||||||||||||||||||||||
網址 | https://www.iattc.org/ | |||||||||||||||||||||||||||||||||||||||
簡介 | 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為最早成立的區域性鮪漁業管理組織,最初是由美國及哥斯大黎加兩國簽訂之公約所成立,其後隨著其他國家加入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多邊性之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 IATTC之宗旨係為維持東太平洋鮪類資源之永續利用,促進鮪類資源資料蒐集合作,以及對資源狀況進行評估。在該組織運作數十年後,有感於原始公約結構老舊及國際漁業法規之新發展,IATTC於1995年宣告將強化公約目標及組織運作,隨後在1998年成立公約修訂工作小組。 歷經10次會議協商,委員會於2003年6月27日通過「強化依1949年美利堅合眾國與哥斯大黎加共和國間公約成立之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之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公約」(安地瓜公約),並於同年10月1日起開放簽署。2009年5月27日哥斯大黎加成為第七個批准加入之原1949年公約締約方,因此安地瓜公約於2010年8月27日正式生效。 目前該委員會下設置有「委員會所通過措施履行審查次委員會」、「科學諮詢次委員會」及「行政及財務次委員會」等三個次級委員會,另有「混獲工作小組」及「漁撈能力工作小組」等二個工作小組。 |
|||||||||||||||||||||||||||||||||||||||
我國參與情形 | 我國自1973年起即以觀察員身分受邀出席IATTC相關會議。隨著我國在東太平洋作業漁船數量增加,我政府亦向IATTC表達參加該組織之意願。因此,IATTC於1998年通過決議,對我國所表達之加入意願表示歡迎,其後並邀請我國以對等談判方參與IATTC修約工作小組會議。 安地瓜公約通過後,我國代表於2003年11月14日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簽屬捕魚實體參與文件,其後於2010年8月17日向公約存放國(美國)政府提交接受安地瓜公約之書面文件及總統批准書。緣此,於2010年9月27日公約生效後一個月,我國以「中華臺北」名稱及捕魚實體身份正式成為IATTC會員。 |
|||||||||||||||||||||||||||||||||||||||
IATTC相關文書 | 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之成立公約 [English] | |||||||||||||||||||||||||||||||||||||||
安地瓜公約 [English] | ||||||||||||||||||||||||||||||||||||||||
IATTC歷年(1998~2024)所通過之決議案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 | ||||||||||||||||||||||||||||||||||||||||||||||||||||||||||||||||||
---|---|---|---|---|---|---|---|---|---|---|---|---|---|---|---|---|---|---|---|---|---|---|---|---|---|---|---|---|---|---|---|---|---|---|---|---|---|---|---|---|---|---|---|---|---|---|---|---|---|---|---|---|---|---|---|---|---|---|---|---|---|---|---|---|---|---|---|
成立依據 | 1966年5月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之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 | ||||||||||||||||||||||||||||||||||||||||||||||||||||||||||||||||||
成立時間 | 1969年3月 | ||||||||||||||||||||||||||||||||||||||||||||||||||||||||||||||||||
管理水域 | 所有大西洋水域(含地中海) | ||||||||||||||||||||||||||||||||||||||||||||||||||||||||||||||||||
管理魚種 | 公約水域內鮪類及類鮪類(Scombriformes, Trichiuridae 及Gempylidae 族,及Scomber 類除外),及在公約水域內從事捕鮪作業中所捕撈而尚未經另一個國際漁業組織調查之其他有關魚種 | ||||||||||||||||||||||||||||||||||||||||||||||||||||||||||||||||||
總部所在地 | 西班牙馬德里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聯合國及其專門組織的會員 | ||||||||||||||||||||||||||||||||||||||||||||||||||||||||||||||||||
締約方 |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巴貝多、貝里斯、巴西、加拿大、維德角、中國、象牙海岸、庫拉索、埃及、歐盟、法國(聖皮耶與秘克隆群島)、加彭、迦納、瓜地馬拉、赤道幾內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宏都拉斯、冰島、日本、韓國、賴比瑞亞、利比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墨西哥、納米比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挪威、巴拿馬、菲律賓、俄羅斯、薩爾瓦多、聖多美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共和國、南非、聖文森、敘利亞、千里達、突尼西亞、土耳其、英國及北愛爾蘭、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格瑞那達、甘比亞、哥斯大黎加等53個國家及實體。 | ||||||||||||||||||||||||||||||||||||||||||||||||||||||||||||||||||
合作非締約方 | 玻利維亞、我國、蘇利南、蓋亞那 | ||||||||||||||||||||||||||||||||||||||||||||||||||||||||||||||||||
網址 | https://www.iccat.int/en/ | ||||||||||||||||||||||||||||||||||||||||||||||||||||||||||||||||||
簡介 | 「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係為保護大西洋鮪類資源而於1969年成立之國際組織,其每年皆會召開會議,針對其管轄水域中之鮪類及類鮪類資源狀態進行評估及議定管理措施。 在ICCAT召開正式委員會議(年會)之前,通常會先行召開科學諮商會議,包括「研究與統計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 Statistics, SCRS)會議及SCRS下之「魚種工作小組」會議,以探討各國之漁業狀況(包括漁獲量及船數變動)、各類漁業資料之蒐集情形、評估模式之應用與評估結果之檢討、及對lCCAT建議案或決議案之執行成果等。最後將在SCRS全席會議中議定合適之評估結論及管理建議,提交委員會參考,俾ICCAT對各鮪類及類鮪類擬訂管理措施。 |
||||||||||||||||||||||||||||||||||||||||||||||||||||||||||||||||||
我國參與情形 | 大西洋為我國遠洋鮪釣漁船主要作業漁場之一,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和劍旗魚是主要捕撈魚種,年漁獲量於1990年起即超過4萬公噸,至1999年更高達5萬公噸。 由於我國為大西洋之漁獲大國,我國自1972年起以觀察員身份參與ICCAT相關會議,提供漁獲資料、解釋漁業狀況及協助評估資源狀態,對該資源之瞭解及管理都有相當重要之意義,對我國權益之維護也有相當正面的助益。 爾後,我國於1999年申請成為ICCAT之「合作非締約方」至今,與其他締約方共同享有分配漁獲配額之權力,可於會議自由發言及提案,但不具投票資格。 |
||||||||||||||||||||||||||||||||||||||||||||||||||||||||||||||||||
ICCAT相關文書 | 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 [English] | ||||||||||||||||||||||||||||||||||||||||||||||||||||||||||||||||||
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之巴黎修正議定書 [English] | |||||||||||||||||||||||||||||||||||||||||||||||||||||||||||||||||||
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之馬德里修正議定書 [English] | |||||||||||||||||||||||||||||||||||||||||||||||||||||||||||||||||||
Rule Procedure [English] | |||||||||||||||||||||||||||||||||||||||||||||||||||||||||||||||||||
Financial Regulation [English] | |||||||||||||||||||||||||||||||||||||||||||||||||||||||||||||||||||
ICCAT歷年通過之建/決議案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印度洋鮪類委員會 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IOTC) |
||||||||||||||||||||||||||||||||||||||||||||||||||||||||||||||||||||||||||||||
---|---|---|---|---|---|---|---|---|---|---|---|---|---|---|---|---|---|---|---|---|---|---|---|---|---|---|---|---|---|---|---|---|---|---|---|---|---|---|---|---|---|---|---|---|---|---|---|---|---|---|---|---|---|---|---|---|---|---|---|---|---|---|---|---|---|---|---|---|---|---|---|---|---|---|---|---|---|---|---|
成立依據 | 印度洋鮪類委員會創設協定 | ||||||||||||||||||||||||||||||||||||||||||||||||||||||||||||||||||||||||||||||
成立時間 | 1996年3月 | ||||||||||||||||||||||||||||||||||||||||||||||||||||||||||||||||||||||||||||||
管理水域 | FAO統計海區的51及57區(印度洋) 和南極輻輳區以北之鄰近海域 | ||||||||||||||||||||||||||||||||||||||||||||||||||||||||||||||||||||||||||||||
管理魚種 | 黃鰭鮪、正鰹、大目鮪、長鰭鮪、南方黑鮪、長腰鮪、巴鰹、扁花鰹、圓花鰹、土拖鰆、白腹鰆、黑皮旗魚、白皮旗魚、紅肉旗魚、雨傘旗魚、劍旗魚 | ||||||||||||||||||||||||||||||||||||||||||||||||||||||||||||||||||||||||||||||
總部所在地 | 塞昔爾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開放FAO會員國或準會員國入會,另藉由2/3的多數會員國同意,接受不是FAO會員國、但為聯合國或任何其專屬機構或國際原子能組織等之會員國的國家成為該組織之會員國。 | ||||||||||||||||||||||||||||||||||||||||||||||||||||||||||||||||||||||||||||||
締約方 | 澳洲、中國、葛摩聯盟、歐盟、法國、印度、印尼、伊朗、日本、肯亞、南韓、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莫三比克、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塞昔爾、索馬利亞、斯里蘭卡、蘇丹、坦尚尼亞、泰國、英國、葉門、南非、孟加拉。 | ||||||||||||||||||||||||||||||||||||||||||||||||||||||||||||||||||||||||||||||
合作非締約方 | 賴比瑞亞 | ||||||||||||||||||||||||||||||||||||||||||||||||||||||||||||||||||||||||||||||
網址 | http://www.iotc.org | ||||||||||||||||||||||||||||||||||||||||||||||||||||||||||||||||||||||||||||||
簡介 | 由「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al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資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執行之「印度洋太平洋鮪魚開發管理計畫」(Indo-Pacific Tuna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me; IPTP)自1982年起即在斯里蘭卡可倫坡成立辦事處運作,建立印度洋及西太平洋鮪魚資料庫。 由於IPTP僅為任務性計畫,無法通過及執行具有拘束力的管理措施,無法有效管理印度洋日益擴大的鮪漁業。鑒此,聯合國糧農組織於1993年11月25日第105屆理事會中,通過印度洋鮪魚委員會創設協定(1996年3月27日正式生效),其宗旨為保育及管理印度洋及其鄰近海域之鮪類及類鮪類資源。 目前該委員會下設置有「科學次委員會」、「紀律次委員會」及「行政與財務常設次委員會」,並設有熱帶鮪類工作小組、旗魚工作小組、沿岸鮪類工作小組、溫帶鮪類工作小組、標誌放流工作小組、方法論工作小組、生態系統及混獲工作小組、資料蒐集及統計工作小組、標誌放流資料分析工作小組、漁撈能力工作小組、養護管理措施執行檢視工作小組、管理程序技術次委員會、配額分配標準技術次委員會、績效評估技術次委員會、單位漁獲努力量(CPUE)標準化研討會等次級技術團體。 |
||||||||||||||||||||||||||||||||||||||||||||||||||||||||||||||||||||||||||||||
我國參與情形 | 印度洋歷來為我國鮪延繩釣漁業之重要漁場。在IOTC成立前,我國每年均派遣科學家以個人身分參與IPTP,蒐集印度洋相關鮪類資料。 IOTC成立後,由於委員會係隸屬於FAO之漁業管理組織,而我國並非FAO或聯合國專門機構之會員,無法參加IOTC會議,即使欲以觀察員身分出席會議,亦不得其門而入。我國曾分別在1999年及2002年向IOTC申請成為會員及合作非會員,但屢遭拒絕。 經我國不斷與IOTC溝通,2001年IOTC同意邀請我國之專家以個人身分參加年會,稱為「受邀專家」(Invited Expert)。 |
||||||||||||||||||||||||||||||||||||||||||||||||||||||||||||||||||||||||||||||
IOTC相關文書 | 印度洋鮪類委員會創設協定 [English] | ||||||||||||||||||||||||||||||||||||||||||||||||||||||||||||||||||||||||||||||
Rules of Procedures of the 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 |||||||||||||||||||||||||||||||||||||||||||||||||||||||||||||||||||||||||||||||
Financial Regulations | |||||||||||||||||||||||||||||||||||||||||||||||||||||||||||||||||||||||||||||||
IOTC歷年(1998-2023)所通過之建決議案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 | ||||||||||||||||||||||||||||||
---|---|---|---|---|---|---|---|---|---|---|---|---|---|---|---|---|---|---|---|---|---|---|---|---|---|---|---|---|---|---|---|
成立依據 | 1994年美國和日本政府聯合設立北太平鮪類臨時科學委員會 | ||||||||||||||||||||||||||||||
成立時間 | 1995年 | ||||||||||||||||||||||||||||||
管理水域 | 北太平洋水域 | ||||||||||||||||||||||||||||||
管理魚種 | 鮪旗魚類 | ||||||||||||||||||||||||||||||
總部所在地 | 無秘書處 | ||||||||||||||||||||||||||||||
加入成為會員之資格 |
|
||||||||||||||||||||||||||||||
會員 | 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韓國、墨西哥、我國 | ||||||||||||||||||||||||||||||
無表決權會員 / 合作非會員 | 無表決權會員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研究組織」(PICES)、「南太平洋委員會」(SPC)及「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則以合作非會員身分參與ISC。 | ||||||||||||||||||||||||||||||
網址 | http://isc.fra.go.jp | ||||||||||||||||||||||||||||||
簡介 |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原名為「北太平鮪類臨時科學委員會」, 係由美國及日本於1995 年共同發起成立,其目的為強化北太平洋鮪旗魚類等高度洄游性魚類的科學研究、養護及合理利用的合作。主要工作為對北太平洋有關之鮪類及類鮪類進行經常性之分析與評估,對該些魚種之資源狀態,如系群豐度趨勢、漁業發展與保育需求等提供其發現及結論報告供管理者參考,並對該等魚種建議研究項目進行國際性及國家研究計畫之協調。 ISC全席會議,由各會員國每年輪流舉辦,各工作小組會議通常在全席會議前分別舉行。目前ISC設有五個工作小組,分別就統計、太平洋黑鮪、旗魚、長鰭鮪及鯊魚議題交換科學資料與進行資源評估。各魚種工作小組主要任務為瞭解高度洄游性魚類與相關魚種族群現況;統計小組為收集、交換並建立漁業及生物學統計資料,作為資源評估及漁業監控的基礎。工作小組需提交會議結果與工作報告至委員會。 |
||||||||||||||||||||||||||||||
我國參與情形 | ISC對於北太平洋的鮪旗魚類負有資源評估和管理建議之責,為國際科學性組織,其資源評估結果及管理建議將送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之北方委員會 (NC) 作為訂定漁獲配額及各項保育與管理措施之參考基礎,顯見ISC在北太平洋鮪旗類管理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 臺灣所處的北太平洋海域有豐富海洋漁業資源,是遠洋及近海鮪漁業重要漁場,主要漁獲魚種包括鮪旗類、太平洋黑鮪等重要經濟性魚種。由於我國身為北太平洋主要漁業國之一,並於2002 年1 月30 日正式成為ISC會員,並依照會員權利義務派員參與ISC各項會議,表達我國對鮪旗類評估及研究工作的關切,期能透過我國科學家與ISC會員國科學家的協調與合作,善盡我國維護北太平洋鮪、旗魚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責。 |
||||||||||||||||||||||||||||||
相關會議資料 | ISC Operational Manual (July 2012) | ||||||||||||||||||||||||||||||
ISC20 Plenary Report (2020)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委員會 North Pacific Anadromous Fish Commission(NPAFC) |
||||||
---|---|---|---|---|---|---|---|
成立依據 | 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種群保育公約 | ||||||
成立時間 | 1993年2月 | ||||||
管理水域 | 北緯33度以北之北太平洋及其鄰接國際水域,並排除沿海國200海浬專屬經濟區。 | ||||||
管理魚種 | 白鮭(Chum Salmon)、銀鮭(Coho salmon)、粉紅鮭(Pink Salmon)、紅鮭(Sockeye salmon)、王鮭(Chinook salmon)、櫻鮭(Cherry salmon)及鐵頭鱒(Steelhead trout)等7種鉤吻鮭屬(Oncorhynchus spp.)之溯河性魚類。 | ||||||
總部所在地 | 加拿大溫哥華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締約方全體一致同意邀請 | ||||||
締約方 | 加拿大、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 | ||||||
網址 | https://npafc.org/ | ||||||
簡介 | 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委員會(NPAFC)係依據「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種群保育公約」所成立之國際漁業組織。該公約涵蓋水域係北緯33度以北之北太平洋公海區域,主要管理措施為禁止在公約區域直接捕撈包括白鮭、銀鮭、粉紅鮭、紅鮭、王鮭、櫻鱒及鐵頭鱒等7種鮭鱒魚類,並盡力減少該等魚類之混獲,倘有混獲情況,漁船也不能持有。 目前NPFAC下設有執法次委員會(ENFO)、科學研究與統計次委員會(CSRS)及財務與行政次委員會(F&A),各次委員會下另設有工作小組以協助相關工作。 |
||||||
我國參與情形 | 我國自2005年起接受NPAFC邀請,派員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其會議,說明我國採取之執法與管理措施,並表達我國打擊公海流網作業之決心。 | ||||||
NPAFC相關文書 | 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種群養護公約 [English]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 | |||||||||||||||||||||||||||||||||||||||
---|---|---|---|---|---|---|---|---|---|---|---|---|---|---|---|---|---|---|---|---|---|---|---|---|---|---|---|---|---|---|---|---|---|---|---|---|---|---|---|---|
成立依據 | 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 | |||||||||||||||||||||||||||||||||||||||
成立時間 | 2015年7月19日 | |||||||||||||||||||||||||||||||||||||||
管理水域 | 北太平洋公海區域,但排除白令海公海區域及為單一國家專屬經濟區所包圍之其他公海區域。南界從北馬里亞納群島美國管轄水域外界之北緯20度向東連接下列坐標: • 北緯20度0分0秒,東/西經180度0分0秒; • 北緯10度0分0秒,東/西經180度0分0秒; • 北緯10度0分0秒,西經140度0分0秒; • 北緯20度0分0秒,西經140度0分0秒;及 • 向東至墨西哥漁業管轄水域外界線。 |
|||||||||||||||||||||||||||||||||||||||
管理魚種 | 北太平洋公海底層漁業及其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魚種 | |||||||||||||||||||||||||||||||||||||||
總部所在地 | 日本東京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依公約第24條規定,加入資格為: 1. 曾參與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管理多邊會議之國家; 2. 公約生效後,締約方經共識,得邀請下列各方加入: (a) 其漁船欲在公約區域進行漁業資源捕撈活動的其他國家或區域性經濟整合組織;及 (b) 在公約區域的其他沿海國。 |
|||||||||||||||||||||||||||||||||||||||
會員 | 加拿大、中國、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我國、美國、萬那杜 | |||||||||||||||||||||||||||||||||||||||
合作非締約方 | ||||||||||||||||||||||||||||||||||||||||
網址 | https://www.npfc.int | |||||||||||||||||||||||||||||||||||||||
簡介 | 日本、韓國、俄羅斯及美國於2006年發起召開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管理多邊會議,旨在協商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以管理北太平洋公海底層漁業及其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魚種。歷經10次協商,NPFC公約於2011年3月議定。為討論籌組NPFC之重要事項,NPFC籌備會議自2011年8月起開始舉行,參與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大陸、加拿大及我國。截至2015年9月,NPFC籌備會議已召開7次,第一屆委員會議乃於2015年9月3日在日本東京舉行。 依公約規定,NPFC組織架構以「委員會」為最高決策單位,下轄附屬機構包含「科學次委員會」、「技術暨紀律次委員會」及「財務與行政次委員會」等3個次委員會。 |
|||||||||||||||||||||||||||||||||||||||
我國參與情形 | NPFC之發起國最初僅打算管理底層漁業,但經多次磋商決議擴大管轄範圍至其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魚種,包括魷魚及秋刀魚。我國因有龐大船隊於北太平洋捕撈魷魚和秋刀魚,自2009年第7次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管理多邊會議起受邀參與討論,並在第10次會議取得在公約生效後以會員身份加入NPFC之成果。其後我國持續參與自2011年8月起召開之NPFC籌備會議,並於2013年9月主辦NPFC第5屆籌備會議。我國業於2015年8月25日通過NPFC審核,成為該組織會員。截至2015年9月,NPFC召開7次籌備會議,第一屆委員會議乃於2015年9月3日在日本東京舉行。 | |||||||||||||||||||||||||||||||||||||||
NPFC相關文書 | NPFC公約 [English] | |||||||||||||||||||||||||||||||||||||||
NPFC通過之建決議案 | ||||||||||||||||||||||||||||||||||||||||
Rules of Procedure | ||||||||||||||||||||||||||||||||||||||||
Financial Regulations | ||||||||||||||||||||||||||||||||||||||||
NPFC 船舶監控系統資料分享與安全協議 [English] | ||||||||||||||||||||||||||||||||||||||||
2025年預計召開之會議 |
|
![]() |
南印度洋漁業協定 Southern Indian Ocean Fisheries Agreement (SIOFA) |
||||||||||||
---|---|---|---|---|---|---|---|---|---|---|---|---|---|
成立依據 | 2006年7月7日於義大利羅馬簽署之南印度洋漁業協定 | ||||||||||||
成立時間 | 2012年6月21日 | ||||||||||||
管理水域 | 南印度洋;約為FAO 51.7、51.8、57.3、57.4之範圍; 自北緯10度的非洲大陸起,向東沿北緯10度至與東經65度交會點,再向南沿東經65度至與赤道交會點,再向東沿赤道至與東經80度交會點,再向南沿東經80度至與南緯20度交會點,再向東沿南緯20度至澳洲大陸,再向南後向東沿著澳洲海岸線至與東經120度交會點,再向南沿東經120度至與南緯55度交會點,再向西沿南緯55度至與東經80度交會點,再向北沿東經80度至與南緯45度交會點,再向西沿南緯45度至與東經30度交會點,再向北沿東經30度至非洲大陸。 |
||||||||||||
圖片 | ![]() |
||||||||||||
管理魚種 | 區域內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其他定居物種等漁業資源,但不包括高度洄游魚種和受沿海國漁業管轄的定居物種。主要管轄魚種包括「旗鯛類」(Pelagic armourhead)、「南極美露鱈」(Antarctic toothfish)、「魴魚類」(Oreos)、「橘棘鯛」(Orange roughy)、「金眼鯛」(Alfonsino)、「角鯊」(Dogfish)和「南極櫛鯧」(Bluenose Warehou)等。 | ||||||||||||
總部所在地 | 法屬留尼旺 | ||||||||||||
締約方/參與捕魚實體 | 澳洲、中國、庫克群島、歐盟、法國、日本、韓國、模里西斯、塞席爾、我國、泰國 | ||||||||||||
合作非締約方 | 葛摩、印度 | ||||||||||||
網址 | https://siofa.org/ | ||||||||||||
簡介 | 本協定的目標是通過締約方之間的合作,確保區域內漁業資源的長期養護和永續利用,及促進區域內漁業的永續發展,並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特別是最低度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小島國需求。 | ||||||||||||
我國參與情形 | 印度洋歷來為我國油魚漁業之重要漁場,台灣過往約有40艘漁船於該公約區域內季節性專捕油魚。SIOFA第一次締約方大會於2013年10月18-19日假澳洲墨爾本舉行。而我國於2017年開始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南印度洋漁業協定相關會議,於2019年7月以“中華台北”名義成為南印度洋漁業協定之參與捕魚實體(PFE)。 | ||||||||||||
相關文書 | SIOFA公約 [English] | ||||||||||||
Rules of Procedures | |||||||||||||
Financial Regulation | |||||||||||||
SIOFA通過之決議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太平洋共同體 The Pacific Community(SPC) |
|||||||||
---|---|---|---|---|---|---|---|---|---|---|
成立時間 | 1947年2月 | |||||||||
水域 | 太平洋 | |||||||||
機能 | 提供有關公共衛生、農業、地球科學、林業、水資源、災害管理、教育、統計、運輸、能源、人權及漁業等議題之協助,藉以協助太平洋人民達到永續發展。 | |||||||||
加入資格 | 該組織成員除原始創設之美國、英國、荷蘭、澳洲、法國及紐西蘭等6國外,另應包括太平洋所有未自治的領地。該組織2013年大會正式討論是否修改坎培拉協定,藉以擴大參與。 | |||||||||
成員(國家及領地) | 美屬薩摩亞、澳洲、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斐濟、法國、法屬玻里尼西亞、關島、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紐埃、北馬利安納群島邦(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英屬皮特凱恩群島、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托克勞、東加、吐瓦魯、英國、美國、萬那杜、瓦利斯與富圖那等27個成員。 | |||||||||
所在地 | 新喀里多尼亞 努美亞(Nouméa) | |||||||||
網址 | https://www.spc.int/ | |||||||||
簡介 | 南太平洋委員會於1947年依坎培拉協定成立,2015年將正式名稱改為太平洋共同體,但仍保留SPC作為簡稱。該組織各項事務係透過會員國和領地參與之太平洋共同體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每2年召開一次)決定,前述會議未召開時,則由前述大會之次委員會(CRGA)決定工作計畫及有關議題。該組織官方語言為法文和英文。 海洋漁業計畫(SPC-OFP)係該組織之鮪漁業研究、漁業監控、資源評估和資料管理之區域中心,同時也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提供科學服務。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 | |||||||||||||||
---|---|---|---|---|---|---|---|---|---|---|---|---|---|---|---|---|
成立依據 | 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 | |||||||||||||||
成立時間 | 2012年8月24日 | |||||||||||||||
管理水域 | 西至澳洲西部南岸,南至南緯60度,東至南美洲智利、秘魯、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北以北緯2度及10度為界 | |||||||||||||||
管理魚種 | 其他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非高度洄游魚類(非鮪類) | |||||||||||||||
總部所在地 | 紐西蘭威靈頓 | |||||||||||||||
加入成為締約方之資格 | 依公約第37條第1項規定,本公約開放簽署期間結束後,應開放給第36條第1項所指之任一國家、區域性經濟整合組織或其他實體,及其他任一國家或第1條第2項b款所指對漁業資源有利益之其他任一實體加入 | |||||||||||||||
會員 | 澳洲、貝里斯、智利、中國、庫克群島、古巴、厄瓜多、歐盟、丹麥屬地法羅群島、韓國、紐西蘭、巴拿馬、秘魯、俄羅斯、我國、美國、萬那杜,共17國。 | |||||||||||||||
合作非締約方 | 庫拉索、賴比瑞亞 | |||||||||||||||
網址 | http://www.sprfmo.int/ | |||||||||||||||
簡介 | 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係由紐西蘭、澳洲及智利於2006年共同倡議籌設,旨在養護與管理其他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非高度洄游魚種(非鮪類),包括竹筴魚、橘棘鯛及魷魚等。SPRFMO公約歷經三年8次協商,於2009年11月通過,並於2010年2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開放簽署,續於2012年8月24日正式生效。 依公約規定,SPRFMO之組織基本架構包括最高之決策單位「委員會」,及「科學次委員會」、「紀律與技術次委會員」、「東方次區域管理次委員會」、「西方次區域管理次委員會」、「財務與行政次委員會」等五個次級委員會。 |
|||||||||||||||
我國參與情形 | 東南太平洋為我國遠洋魷釣漁船重要作業漁場之一,主要捕撈魚種為美洲大赤魷。為維護我國在該水域之漁業利益,我國自2006起積極參與SPRFMO之公約協商與籌設過程,並取得在公約生效後以會員身份加入SPRFMO之成果。 我國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向紐西蘭遞交等同簽署公約之捕魚實體參與文書,其後於公約生效日遞交我國承諾接受公約規範之書面文書,並於隔年9月23日以「中華臺北」名稱及捕魚實體身份正式成為SPRFMO會員。此乃我國以會員身份加入非鮪類漁業管理組織之首例。 |
|||||||||||||||
SPRFMO相關文書 | SPRFMO公約 [English] | |||||||||||||||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Commission | ||||||||||||||||
Financial Regul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 ||||||||||||||||
SPRFMO通過之重要決議案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
![]() |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 |||||||||||||||||||||||||||
---|---|---|---|---|---|---|---|---|---|---|---|---|---|---|---|---|---|---|---|---|---|---|---|---|---|---|---|---|
成立時間 | 委員會於 2004.12.9 成立 ( 公約於 2004.6.19 通過 ) | |||||||||||||||||||||||||||
公約水域 | 從澳大利亞南岸向南沿東經一百四十一度至其與南緯五十五度交會點,再向東沿南緯五十五度至其與東經一百五十度交會點,再沿東經一百五十度向南至其與南緯六十度交會點,再沿南緯六十度向東至其與西經一百三十度之交會點,再沿西經一百三十度向北至其與南緯四度之交會點,再沿南緯四度向西至其與西經一百五十度之交會點,再沿西經一百五十度向北。 | |||||||||||||||||||||||||||
管理魚種 | 高度洄游魚類(秋刀魚除外) | |||||||||||||||||||||||||||
機能 |
|
|||||||||||||||||||||||||||
加入資格 | 本公約持續開放給加拿大、法國、印度尼西亞、日本、帛琉、菲律賓、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關於 Pitcairn, Henderson, Ducie 及 Oeno Islands 、美利堅合眾國及萬那杜簽署以及「一九八二年公約」第三○五條第一項 (c)、(d)、(e)款所指位於「公約區域」內的實體加入。在公約正式生效後,締約方得經共識決邀請其他其國民與漁船欲在「公約區域」捕撈高度洄游魚類種群的國家及區域性經濟整合組織加入。 | |||||||||||||||||||||||||||
會員 | 澳洲、中國、加拿大、庫克群島、歐盟、密克羅尼西亞、斐濟、法國、印尼、日本、吉里巴斯、韓國、馬紹爾群島、諾魯、紐西蘭、紐埃、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我國、東加、吐瓦魯、美國、萬那杜等26個成員。 | |||||||||||||||||||||||||||
合作非會員(2025) | 巴哈馬、庫拉索、厄瓜多、薩爾瓦多、賴比瑞亞、巴拿馬、泰國、越南。 | |||||||||||||||||||||||||||
所在地 | 密克羅尼西亞 波納佩(Pohnpei) | |||||||||||||||||||||||||||
網址 | https://www.wcpfc.int/ | |||||||||||||||||||||||||||
簡介 | 在多邊高層會議決議成立中西太平漁業委員會籌備會議,並於通過中西太平洋鮪魚公約後,歷經多年的努力,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與管理公約終於在十四國批准後於2004年6月通過,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則於2004年12月9 日正式成立。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係由每年舉行之委員會年會做成決策,並設有北方次委員會(NC)、科學次委員會(SC)、技術暨紀律次委員會(TCC)及財務暨行政次委員會(FAC)協助大會之運作。 |
|||||||||||||||||||||||||||
我國參與情形 | 為於中西太平洋建立一個區域性漁業管理機制,中西太平洋沿海國及區域內捕魚國家於1994年12月在索羅門群島召開第一屆「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群養護與管理多邊高層會議」。 該次會議我國雖因故不克參與,然自1997年起,我國即開始參與第二屆多邊高層會議及後續會議,以爭取我國作業漁船之權益。「中西太平洋漁業公約」草案於2000年9月4日通過後,我國代表隨即於當年9月5日簽署「漁捕實體參與安排書」,並於2004年公約生效後正式成為委員會會員。 |
|||||||||||||||||||||||||||
通過之重要文件 | WCPFC 公約內容 [English] | |||||||||||||||||||||||||||
多邊高層會議及籌備會議通過之文件 | ||||||||||||||||||||||||||||
WCPFC歷年通過之決議 | ||||||||||||||||||||||||||||
鯨鯊安全釋放準則 (Guidelines for Safe Release of Encircled Whale Sharks) | ||||||||||||||||||||||||||||
鯊魚安全釋放之最佳處理實踐準則(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Safe Release of Sharks) | ||||||||||||||||||||||||||||
鬼蝠魟及蝠鱝類安全釋放之最佳處理實踐準則 (Best Handling Practices for Safe Release of Mantas and Mobulids) | ||||||||||||||||||||||||||||
海龜處理指導方針:圖示 WCPFC Guidelines for the Handling of Sea Turtles (Graphics) | ||||||||||||||||||||||||||||
鯨豚類安全處理及釋放之最佳實踐指導方針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safe handling and release of Cetaceans | ||||||||||||||||||||||||||||
海龜處理指導方針 Guidelines for the Handling of Sea Turtles | ||||||||||||||||||||||||||||
圖示版鯨豚類安全處理及釋放之最佳實踐指導方針 Graphics for best practices for safe handling and release of cetaceans | ||||||||||||||||||||||||||||
2025年召開之會議 |
|